鄱阳湖水系五大河流之一,古称建昌江、于延水,又名修河、修江,得名于修远悠长之意。位于江西省西北部。
1.流域范围
地处东经113°56′~116°01′、北纬28°23′~29°32′之间,流域面积14 797平方千米,西高东低,东西长、南北窄,形似芭蕉叶。流域涉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武宁、永修、瑞昌,宜春市铜鼓、奉新、靖安、宜丰、高安和南昌市安义、新建等3市11县(市)。流域东临鄱阳湖;南隔九岭山主脉与锦江毗邻;西以黄龙山、大围山为分水岭,与湖北省陆水和湖南省汨罗江相依;北以幕阜山脉为界,与湖北省富水水系和长江干流相邻。
2.河流水系
发源于铜鼓县高桥乡叶家山,即九岭山脉大围山西北麓。干流流经铜鼓、修水、武宁、永修县,全长419千米,河道平均坡降0.46‰。
修水水系绕山穿谷、河溪密布。抱子石水库(中型)以上为上游段,柘林水库(大⑴型)坝址以下为下游段。流域面积500~1 000平方千米一级支流3条(渣津水、安溪水、巾口水),1 000~3 000平方千米支流1条(武宁水), 3 000平方千米以上支流1条(潦河)。
3.气候水文
3.1.气候 流域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早春多阴雨低温,春末暖湿多雨,夏季湿而炎热,秋季凉爽,冬季寒冷干燥。多年平均气温16.7摄氏度,局部极端最低气温零下15.2摄氏度,极端最高气温44.9摄氏度。平均相对湿度78%。冬季以北风或偏北风为主,夏季6~7月份以南风或西南风为多,多年平均风力为2~3级,夏秋季受台风影响时,下游地区最大风力可达10级。无霜期260~280天。
3.2.降水 根据1956~2005年共50年观测资料分析,流域多年平均年降水量1 663毫米,实测最大年降水量2 294毫米(1998年),最小年降水量1 139毫米(1968年)。4~9月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69.1%,主汛期4~7月占55.8%,中上游多于下游,山区明显多于尾闾区。多年平均年水面蒸发量786毫米。
3.3.径流 流域下游区水道经人为改造已成水网状,河口无实测径流资料,根据干流虬津水文站及支流潦河万家埠水文站1956~2005年实测水文资料统计分析,流域多年平均年径流量135.05亿立方米。最大年径流量272亿立方米(1998年),最小年径流量58.8亿立方米(1968年)。径流年内变化也很大, 4~9月径流占全年径流的74.2%,4~7月占64.4%。
3.4.暴雨、洪水 流域具有典型的南方山区性河流特征,多暴雨且强度大,易发生连续降水,洪水起涨较快,洪峰持续时间短,但也经常出现复峰现象。主要暴雨洪水多发生在4~6月,特殊年份受台风影响,7~9月局部地区也会发生暴雨洪水。流域最大3小时点降水量259.8毫米(修水县港口站),最大24小时点降水量347.3毫米(铜鼓县乌石站)。流域发生较为典型的洪水年份有1954、1955、1973和1998年。1973年流域上游高沙水文站(控制流域面积5 303平方千米)出现9 200立方米每秒的历史最大洪峰流量,1998年7月31日永修水位站出现23.48米的历史最高洪水位。
3.5.泥沙 流域上游支流渣津水流域中上游地区植被较差,河流水体含沙量较大。修水中下游地区植被较好,干流受水库拦截,流速趋缓,含沙量降低,下游段地势平缓,湖水倒灌,含沙量相对稳定。上游高沙水文站1956~2000年实测多年平均含沙量0.191千克每立方米、年输沙量92.7万吨。流域多年平均悬移质含沙量0.113千克每立方米、年输沙量153万吨。输沙量分布主要集中在主汛期,其中4~7月占全年的84.7%,4~9月占全年值的89.3%。
4.地貌地质
流域地势西高东低,干流自西向东穿行于九岭山与幕阜山之间,各支流发育于两大山系之中,右岸较左岸发达,较大的支流多位于干流右岸九岭山脉之中。中上游群峰林立,河谷纵深,多峡谷、嶂谷,以中山、低山和丘陵地貌为主。下游为低丘和鄱阳湖冲积平原,地势低洼,水流纵横。流域内中低山占15%,丘陵占48%,台地平原占37%。
流域构造单元处扬子准地台江南台隆修水—都昌台陷和九岭—高台山台拱。上游地层发育早于中元古代和晚元古代,修水沿岸则以早古生代为主,有前震旦纪双桥山群所构成的基底褶皱,差异性的升降运动造成了一系列的断块山和分布其间的断陷和凹陷盆地,下游地区主要以新生代陆相地层分布为主。元古代九岭山地区抬升为陆,成为江西省最古老的陆地,完整流域形成于第四纪更新世。地震烈度Ⅵ~Ⅶ度。流域山区大部为花岗岩或变质岩地表,山坡多为棕壤,山间盆地多为潜育性水稻土壤。高坡地以石灰岩、红壤为主,干流沿岸主要为冲积土壤,多偏酸性。中上游主要岩层为板岩夹变沉凝灰岩、砂砾岩夹粉砂岩,中游间有杂色砂岩、页岩、白云岩、瘤状灰岩及生物碎屑灰岩,下游多为残坡积层和粗砂、砾石及砂质黏土,南部有富斜花岗岩、砂砾岩夹泥岩。地震烈度Ⅵ度。
5.自然资源
5.1.水利资源 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量135.05亿立方米。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44.72万千瓦(其中干流19.88万千瓦),技术可开发量83.16万千瓦(其中干流58.31万千瓦),经济可开发量76.78万千瓦(其中干流55.91万千瓦)。技术可开发年发电量20.93亿千瓦时(其中干流11.71亿千瓦时)。
干流上游天然河段平枯水季节水较浅,仅能通行小木船,下游因河床趋缓和受鄱阳湖回水顶托影响,具备通航能力,小型客轮和50吨级货运船只可四季通行。干流中上游河段形成多级人工湖泊,如东津水库、抱子石水库、柘林水库等,库区可通航。
5.2.森林资源 流域森林植被较好,20世纪70年代流域中上游山区为江西省重要森林基地,植被覆盖率达65%,森林总面积58.37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2 966万立方米,共有91科500余种树木,其中金钱松、红豆杉、银杏、丹桂等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保护的名贵树种30余种,野生动物有穿山甲、锦鸡、麂等。
5.3.矿产资源 主要有钨、金矿,锡、铀、石英、煤炭等矿也有一定蕴藏量。中上游山区均有高品位钨矿,以修水、武宁两县开采规模最大。沙金主要分布于干流上游东津水和支流渣津水河谷。
5.4.旅游资源 有位于中游永修县境内的国家级 “云居山—柘林湖风景名胜区”和上游修水县境内的“南崖·清水岩”省级风景名胜区。位于河口处有永修县吴城镇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5.5.特色资源 土特产有猕猴桃、竹笋、杨梅、板栗、椪柑、香菇、宁红茶、竹凉席、蚕桑织品等特色产品。
6.自然灾害
6.1.水灾 自唐元和二年(807年)至1949年流域发生水灾183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2004年又发生较大水灾9次,大水年平均洪灾面积达3.3万公顷,典型年份有:1931年大水,桃汛、伏汛、秋汛接踵而至,修水、永修两县被淹农田4万公顷,被淹房屋5 779间,死亡75人;1954年大水,永修县永兴、三角、九合等14座圩堤相继溃决,冲毁农田1 333公顷,县城被淹,南浔铁路中断;1973年修水中上游发生大洪水,铜鼓县受淹农田1 837公顷,损毁水利工程4 368处,冲毁桥梁863座,受灾人口1.47万人,死亡41人。高沙水文站出现的99米水位,为有记录以来最高水位,修水县城进出公路水淹1米余,冲坏小型水利工程8 896处,受灾人口13.4万人,死亡94人;1998年流域下游大洪水,永修水位站出现23.48米的有记录以来历史最高水位,永修县溃决圩堤19座,受灾人口27.2万人,因灾死亡10人,农作物绝收面积3.8万公顷,倒塌民房49 637间,直接经济损失14.9亿元。
6.2.旱灾 自唐元和二年(807年)至1949年流域发生旱灾115次,干旱年平均受旱面积2.7万余公顷。其中1925年大旱,武宁、修水早稻、中稻均成枯槁,永修大旱3月,各乡田禾乏水,亦近枯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2004年,共发生较重旱灾8次,典型年份有1978年的大旱,从6月中下旬起,到11月初,时间长达5个月,而后接冬旱,直至次年春旱,历史罕见。全境受旱面积15万公顷。其中永修县中、晚稻绝收面积2 000公顷,武宁县155座蓄水工程除3座尚有少量底水,其余全部干涸,多数村镇饮水困难,农田受旱面积超过80%。
6.3.地质灾害 境内影响较大的地质灾害为泥石流,重点地区在修水县,其中又以白岭镇、大桥镇最为严重。如20世纪70年代末修水县白岭镇汪家洞崩岗造成泥石流14.5万立方米,路口乡马草垄崩岗造成泥石流12.2万立方米。这些地方人口密集,地表为裸露粗粒斑状结构的风化花岗岩和泥质胶质砂岩,水土流失造成大量“沙质田”和“冷浸田”。据1998年江西省遥感调查统计,修水县水土流失面积1 333.1平方千米,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9.6%。其中轻度流失面积431平方千米,中度流失346.6平方千米,强度以上流失面积555.5平方千米。
------摘自《江西河湖大典》
主办单位: 365bet体育直播 承办单位:江西省防汛信息中心 365bet体育直播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严禁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南昌市中山西路68号 邮编:330009 E-mail:jxsltxf@jxsl.gov.cn 电话:0791-88825678 传真:0791-88825677
ICP备案号:赣ICP备12001609号